創客精神
創客風潮-從「想」到「做」
「Maker」中文稱作「創客」,是當代潮流趨勢中最被熱烈討論的一環,同時也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角色。 從過去單向「想」的學習模式,欠缺「實作」的學校課程, 到今日創意創新成為競爭主體的時代來到,翻轉了傳統觀念。
從「想」到「做」的展現則成為影響未來競爭力的關鍵。
如同大家熟知的,美國家庭的車庫往往是實驗、腦力激盪、翻轉碰撞的實驗室,提供各種創意落實的可能, 蘋果電腦創辦人 Steve Jobs 在車庫中製作出第一代電腦,就是最佳的詮釋典範。 而美國身為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前鋒,對於這種基層製造的實作仍然抱持高度信仰。
因為連結了「想」與「做」的過程,有助於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, 更可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,是當前開創性動力的來源。 而美國MIT(麻省理工學院)發起的Fab Lab實驗室模式與其教育推廣概念,也成為Maker Movement的重要領導者之一。
塑造台灣新世代核心競爭力
而這一股「Maker」風潮正吹向台灣,已有許多青年世代投入數位製造、 Fab Lab、Maker Space 的創建與推動,正在用實際行動改變台灣。
而台灣深厚的IT製造的基礎,可以激勵更多創意和創業的發展,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助力。 尤其此重要階段,社會與文化界亟需創意加值來強化競爭力的內涵, 而透過創客的自主創新,將可能為台灣帶來新的未來。
從校園起步的創客運動 Maker Movement
網路的全球化使國際競爭不再是技術競技,而在創新能量(innovation), 當我們思考如何培養新世代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時, 我們要做的事是:
從校園開始,鼓勵更多的創客出現,引入國際社群組織的互動參與, 讓他們學會思考,學會分享,更學會動手自造。
因為「想像」是創意的來源,「實踐」是創新的可能。
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是影響台灣未來的一個機會, 建構一個鼓勵開放學習的自造者環境,才可能讓源源不絕的創意成為驅動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力量。
面對新世代的人才養成,鼓勵自造者站上國際舞台, 為台灣帶來新的力量與創新思維,讓創客運動從校園開始吧!
資料來源:https://vmaker.tw/
留言列表